建材防水兼具短中長期投資價值,“光伏防水”或成板塊新的看點
2022-01-15 10:52:58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紅周刊 特約 | 葉文輝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2022年穩增長基調非常確定??紤]到短期地產、出口、消費難堪“托底”大任,在今年穩增長政策組合中,舊基建仍占有一席之地。結合當前新基建、新能源偏高的估值,我們認為,短期隨著市場對穩增長悲觀預期不斷修正,以建筑、建材和工程機械為代表的舊基建板塊有望出現階段性上漲行情,重點關注建材領域的防水板塊。
舊基建等待信貸放量
建筑、建材、工程機械或同步揚升
2021年地產行業深受超強政策調控影響,國內總需求趨弱。加之海外疫情逐步緩解,前期我國出口超長高景氣難以持續。而且,由于高企的居民杠桿率以及對經濟增長前景擔憂,居民消費意愿不強,消費數據乏善可陳,這從去年消費股萎靡也能管窺一二。
2022年,要想實現維持金融穩定及2035年經濟總量翻一番的5%增速,基建的發力或兜底必不可少。2021年,能源基建實現“跨越式”發展,各地相繼出現“運動式減碳”和“碳沖鋒”等提前透支短期需求行為,疊加新基建大多是輕資本發展模式,整體在2022年能實現對經濟總量拉動有限。因此,舊基建的發力,可以說關系到2022年經濟平穩增長,短期值得重點跟蹤的是12月金融數據。經濟企穩的前提來自信貸放量,若放量大概率意味著舊基建發力。
而把握舊基建的投資機會,重點還是要圍繞建筑、建材、工程機械三大板塊。
其中,建筑方面主要還是行業轉型升級的主題性行情,疊加前期估值偏低,近期市場表現相當不錯。比如在綠電運營上有所探索的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又如在鋰電和儲能上發力的四川路橋,再如有高速資產REITs概念的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以及中國交建。當然,建筑板塊更多還是主題性炒作,具體轉型升級能落地多少尚存諸多不確定因素。
建材方面,前期受地產周期影響,情緒點引爆的時間比較晚。但具體標的大多有較長期的主線邏輯,如品類拓張和集中度提升,也不失為一個近期值得關注的方向。比如從事瓷磚生意的蒙娜麗莎、帝歐家居、東鵬控股,從事石膏板的北新建材,從事防水的東方雨虹、科順股份,管材的中國聯塑、偉星新材等。
工程機械是過去半年承壓明顯的一個板塊,主要還是挖機等數據同比持續下降。不過,隨著2022年底“國四”排放標準實施,工程機械可能會出現新一輪弱復蘇。在當前估值較低的背景下,整體性價比尚可,比如工程機械龍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恒力液壓、浙江鼎力等。
建材防水兼具短中長期投資價值
考慮到建筑板塊的題材性,寬信用行情的落足點或更多還在建材跟工程機械。結合建材龍頭的集中度、成長性及估值,尤其后兩者都比工程機械低不少,建材板塊或許是當下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在“房住不炒”大的背景下,建材體現出純縮量市場特點,但這并不代表行業內就沒有好的投資機會。越是如此,越能體現出龍頭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競爭力,從而降低投資過程中選擇品種的難度。同時,考慮到目前國內城鎮化率程度,中期來看,房地產銷售規模仍有望維持在10億平方米左右,這也意味著建材板塊中長期還有生存空間。
在建材眾多子領域中,筆者相對更看好防水。短期看,2021年由于瀝青等原料價格大幅上漲,防水龍頭產品端提價相對滯后,因此整體利潤率出現承壓,加上市場對地產需求下滑以及信用風險發酵的擔憂,之前一段時間防水板塊回調較大。不過,隨著近期新一輪調價周期開啟,以及2022年原材料價格大趨勢回落,預計防水龍頭利潤率有望得到改善。
中期看,在基建穩增長政策下,大量來自市政和民生的項目有望拉動防水行業非房地產市場需求增長。同時,2022年有望成為“光伏防水”需求爆發元年,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光伏屋面,其中高質量防水工程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根據測算,到2025年光伏屋面防水的市場規模就能達到500億元,可謂純增量市場。
隨著分布式屋頂光伏推廣,其相應的防水是個容易被忽略的強議價環節?,F有防水往往壽命無法與光伏電站長達25年的生命周期匹配,而漏水所產生的損失是業主不可容忍的(跟住宅防水的痛點類似)。因此,惟有掌握了TOP高分子材料防水技術的少數龍頭企業,才能進入光伏防水賽道進行角逐。
回過頭看,防水龍頭在地產集采市場已奠定霸主地位,長期來看,規模更大的非房市場剛剛起步,市場集中度低,而光伏防水所涉及的高分子卷材配方、設備、屋面系統設計以及施工體系均具備較高壁壘,長遠看中小防水企業通過彎道超車追趕龍頭難度不小。
就東方雨虹而言,公司不僅在無紡布、VAE乳液、功能薄膜等上游領域布局,而且還在產品研發、項目施工等領域與下游光伏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光伏屋面系統,競爭優勢明顯。此外,公司在過去10年發展中也證明了在防水領域的競爭實力,短期所面臨的壓力更多來自于行業本身(地產標簽以及利潤率下滑)。按照預期測算,公司未來兩年仍有望實現接近30%的復合增速。
科順股份方面,目前公司營收規模居行業第二。為把握防水行業發展契機,公司制定了“雙百億”戰略,計劃2022年收入過百億,2025年收入超200億,要知道公司2021年的營收預期不過82億,具體能否實現以及如何實現,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跟蹤和觀察。另外公司近期還推出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提及未來3年解鎖條件所對應的業績復合增速約為25%,且經營性凈現金流需為正,側面反映了公司對未來高速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本文已刊發于1月8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